★首先,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、心理学、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,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,使之系统化、结构化,并创立传播学,这是其最大功绩。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《大众传播学》出版,标志传播学的创立。
★其次,不断著书立说,推进传播学的壮大,主要有《大众传播学》《传播过程与效果》《报刊的四种理论》等。
★第三,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,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,培养众多知名学者,形成"施拉姆学派"。
01
著书:《大众传播学》
(也可翻译为《传播学概论》)
这本书收录了政治学家、心理学家、社会学家、语言学家以及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。施拉姆当时还仅限于挖掘前人和他人的传播研究成果,并加以整理,使之系统化。
全书共分八个部分:大众传播学的发展、大众传播的结构与作用、大众传播的控制与支持、传播过程、大众传播的内容、大众传播的受众、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大众传播的责任。
02
理论一:传播的过程模式
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
(1)美国学者施拉姆受心理学家奥斯古德观点启发在《传播是怎样运行的》一文中提出。
(2)内容:要把模式图画出来 A、认为在传播过程中的循环中,传播者和受传者没有主客之分;B、强调了传受双方对讯息的编码、释码及译码处理,突出传播的互动性。
(3)意义:A、双向性和互动性的突出,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;B、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种突破,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。
(4)缺陷:A、该模式体现的传受双方完全对等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极少见;B、该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面对面的特点却不能反映大众传播的过程。
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
(1)美国学者施拉姆在《传播是怎样运行的》一文中提出。
(2)内容:A、该模式的传受双方分别为大众传媒和受众;B、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,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受众相连接;C、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,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;D、个人与个人、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。
(3)意义: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,弥补了循环模式的不足。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,初具系统模式的特点。
03
理论二:施拉姆信息选择或然率公式
媒体选择几率(P)=媒体产生的功效(V)/ 需付出的代价(C)(也可以表述成“选择的或然率=报偿的保证/费力的程度”,注意要与“使用与满足”理论结合起来)
在上述公式中,代价(C)包括制作媒体所需的费用以及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。功效(V)是指媒体在完成教育目标中所起的作用大小。根据施拉姆公式的媒体选择公式可以得出:媒体的选择必须遵循低成本、高效能的原则。
04
理论三:媒介规范理论
威尔伯·施拉姆与弗雷德里克·赛伯特、西奥多·彼得森三人合著的《报刊的四种理论》(1956)该书所用“报刊”一词,是指一切大众传播媒介。
书的著者认为,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,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。即:集权主义理论、自由主义理论、社会责任理论、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。
05
理论四:大众传播的功能
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政治、经济及一般社会功能:
(1)政治功能:监视;协调;社会遗产、法律、习俗的传递;
(2)经济功能:搜集信息;解释信息,制定经济政策,活跃和管理市场;开创经济行为;
(3)一般社会功能:关于社会规范、作用的信息,接受或拒绝;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,行使社会控制;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;娱乐。
施拉姆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,传播的经济功能不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,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施拉姆的学生、传播学者坦卡德曾经对施拉姆有过这样的评价:“施拉姆对这门学科的最大贡献或许并不在于他自己的理论观点———尽管这些理论观点很重要,而在于他对传播的核心问题所勾勒的学说框架。也正是在这一点上,他使这门学科得以完善。”
关注“MJC新传考研” 让新传考研更简单!返回搜狐,查看